“数字农具”走进农场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2日浏览量:
清晨,在四川达州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河市机场,一架从成都起飞的大型四引擎商用无人机安全降落,载着5大箱小麦、水稻种子和农膜。经过一段忙碌的装卸,无人机满载着达州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返回成都。早上7点前,“达州鲜菜”被配送到成都各个菜市场。这趟快捷的“空运”,是数字技术在达州诸多领域应用的一个缩影。在乡村产业第一线,数字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去。在大川区双庙镇二洞村的数字苗圃工厂里,一排排青椒苗在明亮的灯光下舒展枝叶。李静技术员打开手机客户端并查看一键点击,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实时显示。他触动了“保湿”按钮,顶部的自动喷水系统立即启动,将细水怪均匀的喷洒在幼苗上。万家镇水稻测产验收试验传来好消息:平均亩产735.8公斤。 “今年春旱继夏旱之后,再加上水稻病虫害发生,水稻能够逆势增产,得益于创新实用的‘虫情监测系统’。”大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说。该系统将不同地理位置的点组网,对多种类型的水稻害虫进行拉网监测,大大提高了害虫的终端检测能力。从数字育苗到智能灌溉,从昆虫追踪到水肥一体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得益于数字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在达州,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已向农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11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同比增长23%。 “数字农具”活动推动智能灌溉、昆虫追踪、土壤传感等技术在农场落地生根。数字技术不仅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而且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巴山大峡谷深处,割草声、锣鼓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伴随着《歌手》的主唱,数十名锄头掉下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东土家族割草锣鼓”已成为巴山大峡谷地区最受欢迎的文化体验项目。 “我们正在使用数字方式将古代农耕文化带入生活,”这个壮观的网站的负责人说。在新建的巴基斯坦文化展览馆,游客戴上VR眼镜,瞬间“飞”了一片土地;经过声光技术和数字化改造的象洞,在馆内变身“时空旅行之旅”体验,再现巴基斯坦文化的古老传说。巴山大峡谷景区开放以来,周边开发了数百家农家乐、民宿。据了解,达州正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智慧农业和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重点培育农民农产品电商、智能农机装备、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不断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