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针”编织老城新生活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2日浏览量:
广州市越秀区虹桥街上,一栋新落成的四层红砖灰瓦建筑——“虹桥小世纪”吸引着人们驻足。这栋现代简约的建筑一楼设有便利店,二楼至四楼设有带私人浴室的明亮干净的公寓。还设计规划了健身房、养老服务站、托儿中心等公共空间。它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不久,我们面前的“好房子”就是17栋60年代至80年代建造的老房子。大部分是C、D级危房。巷子狭窄部分不足2.5米,救护车、消防车难以通行。平均每户十几平方米的房屋不仅溶解,而且采光也很差。他们“挨家挨户”、“从墙到墙”被发现。每次台风来临时,居民们都担心会出事。严禁强行拆除,没有大的拆建,甚至没有大的财政投入。从今年4月开工到10月竣工,短短半年时间,该项目实现了从“愁房”到“好房”的转变。
微改造的成功案例,反映出城市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十年前,推土机、塔式起重机是中国城市的“标配”;如今,“绣花针”正在精致地编织着旧城的重生。长期以来,当地居民改造房屋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又苦于不知道谁来修缮、如何修缮。 2023年7月起,虹桥街道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牵头组织业主代表、周边居民代表、项目设计团队等成员反复研究、协商。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在企业和公众参与下,2024年6月,广州出台“增量以上建设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0%”等城市更新新规,“放宽”“小合同”融房独立修缮,并出台政策方针。项目将重点为公共服务建设提供扩容空间,努力弥补社区短板,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保障。中国的城市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大规模扩张增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提高库存质量和效率一直是一大主题。过去,在“土地财政”模式下,政府的角色类似于“土地经营者”和“开发商”。在“虹桥·小世纪”项目中,政府不再包揽一切。相反,它搭建了一个平台,制定了政策,促进了与许多企业的合作。并利用少量财政资金,利用社会资本的参与,实现区域价值的普遍提升。 “17栋老房子改造成综合楼,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更是机制上的改变。”越秀区委书记郭浩宇表示,当前,城市建设进入“修内功”更新转型阶段,从“增扩”到“存量”,从“外延延伸”到“内涵提升”,走“原拆原建”、“微改造”等可持续路径,逐步提升老城品质。老房子改造最难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也秀区采取“居民出资、企业出资、政府补充”的融资模式。居民贡献私人房屋,每平方米装修费用为4400元;保障性住房国有资产投资近1900万元。改造后,国有企业以“租商合一”模式运营。预计未来月收入将达到13.7万元,实现了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群众共建的良性互动。如果居民有不同要求怎么办? ——街头班走访家家户户,走访家家户户。原拆原建是新模式,相关规则的解读成为街道的一大任务。在此过程中,充分听取居民的声音,收集意见和建议。面对两户最终决定不参与改造的住户,aof街道对此表示宽容,也对这两户的住宅进行了小改造户,达成最大共识。如何化解老旧小区房屋产权复杂、难以彻底改变的矛盾? ----该项目改造采取“统一设计、统一产权、统一审批”,以国有公司为实施主体,组织推进不同业主房屋的统一改造。如何解决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扰民问题? -该项目采用BMC钢结构模块化建造技术,通过56个工厂预制模块和现场拼装,工期缩短约60%。此外,规划设计专家还针对扩大消防通道的需要,提出了“6米拱廊退缩”方案;针对采光问题,结合空间并增设采光井形成中庭……政府充分尊重听取了专业人士的意见,热情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如果你不这样做,那就永远是一个问题;如果你这样做,就会有解决方案。越秀的实践表明,只有完善协商沟通机制,才能构建复合利益格局;只有通过灵活的政策安排,才能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将理念转化为实践;只有细微的改变,老城的复兴才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总之,推动城市更新,政府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从建设的“组织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平台的搭建者、利益的协调者、建设的推动者”。最重要的是要守住根、守住心,适应现实的变化,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通过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回应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据新华社广州报道李坤金、毛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