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使命! 2025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年会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0日浏览量: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齐艺轩 通讯员 张毅 孙腾宇 段佳宁 朱东方 摄影 陈鲁一 郭定南)国庆二十六周年之际,11月8日,2025年湖北新闻传播由湖北省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教育学会年会暨“新文科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近40所湖北高校的16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年会。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强跃新与郭刚启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开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高斯勒主持。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郭刚奇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系统性变革,但无论技术如何更新,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使命不会改变——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者应积极探索数字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融合的路径,而能够掌控未来媒体生态、引领传播变革的精英集体。他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历史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特点,希望代表们畅所欲言,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湖北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谱写新篇章。
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强跃新教授表示,新文科背景下的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生态,跨学科和变革能力的融合将为教育变革注入新动力。他强调,数字智能时代,要深化数字化教学技术应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变革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知识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培养社会责任感。他还呼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和学术交流,通过融合创新,共同推动湖北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会议特别邀请了三位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大学教授唐绪军;余国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石安斌作主旨演讲。胡主席名誉院长史长顺教授北京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做出了分析。
石安斌教授以“数智时代技能提升理念与国际传播体系构建”为题,建议中国国际传播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视角,聚焦全球媒体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必须从“能力”转向“效率”和“效果”,实现政策精准落实和区域布局。面对数字智能浪潮,我们必须以“人机共享”的理念,以“生命”为导向,构建独立的叙事体系,坚持普惠原则,推动跨文化符号和全球媒体文化的发展。
在报告《智能时代:来自》Identit从“主流”到“能力主流”,于国明教授分析了主流媒体系统化转型的成功路径。他表示,人工智能语法和操作系统的改变是推动主流媒体融合增长的关键,而互联网作为新兴生产力,要助推传播内容和效率的增长。算法、主流媒体需要加强自己的话语权和话语权。因此,学术界需要更加关注具有更强的网络拟态网络环境。畅想未来,积极探索智能通信的未来,承担时代责任。
唐旭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职业记者?》并认为新闻教育必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结构性变化。现代科技续有助于推动传播方式的演变,而“真实”一直是新闻业的基础。面对人工智能幻象带来的真实性挑战,记者需要坚守事实和道德。他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需求提出了三点重点培养建议:一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记者,适应全球传播背景;第二,培养掌握现代技术、适应人工智能赋能的产业变革的专业人才;三是坚守真实底线,培养恪守新闻道德、杜绝虚假信息的合格从业人员。
会议平行论坛包括院长论坛和四个专题分论坛。
院长论坛上,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民族大学、荆楚工学院、湖北省新闻传播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宇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传媒大学等高校结合各自院校实际,以“新闻传播学数字智能认知建设”为主题,就数字智能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经验分享。
四个分论坛共发表研究论文和学术论文39篇。与会代表围绕“数字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数字智能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数字智能赋能与创新传播”、“乡村传播与文化传播”四个主题展示成果并碰撞观点。
闭幕式由湖北省医学会秘书长洪杰文教授主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员、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各分论坛评论员进行了总结交流。
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小平教授,学会执行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文学院广告与传播系主任乔同舟副教授分别向承办单位和承办单位作总结发言。会议还举行了2025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和2025湖北新闻传播教育年会论坛获奖论文颁奖仪式。颁奖典礼。
据悉,杜会议期间,学会还召开了常务理事会会议。会议决定,2026年湖北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年会由武汉纺织大学主办,2026年湖北省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大赛由湖北民族大学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