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环线连接散落的“明珠”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4日浏览量:
记者孔令辉 秋意渐浓,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的四季柳园景区依然游人如织。当地开通“龙脊天路”旅游线路后,沿线农家乐的生意日渐繁荣。经营帝国鸡店的村民宋吉吉笑着说:“现在游客很多,店里每天的营业额最高能超过5000元。”数据显示,国庆和中秋假期,这座长达55公里的山峰共吸引游客33万人次,其中来自城外的游客约占2/3。沿线50家餐厅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30万元。这条山路的走红,为正在规划的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环线提供了借鉴。皖河作为皖北的母亲河,流经6市4县。融为一体,孕育了这里独特的人文。根据规划,这条全长2760多公里的大环线将以“大环”为主体框架,连接皖北6市和滁州明光、凤阳、定远、六安霍启等27个县(市、区),有机连接152条3A级O VENIC VOSIC和30条、30条、30条 旅游城镇、乡村、街区的省级以上场景。长期以来,皖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分散。 “有谈无鉴”、“有星无月”已成为发展瓶颈。交通“最后一公里”不畅通,区域进攻影响力不够,阻碍产业升级。淮河(安徽段)文化旅游环的规划建设必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三地”深度融合,推动安徽旅游业发展。交通+文旅+产业”。
在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公路展示了路网互联的积极影响。南桥区井南村的茶文化主题民宿让游客体验采茶、泡茶的乐趣,定远县明晓镇的林树也成为游客假期的热门选择。据统计,滁州已建成100多处美丽景点、美丽道路,培育农家乐、民宿、露营地等新业态近百种,建设各类文化旅游点20余处。这些成功实践为大环线建设奠定了环境基础。从S502柳园至淮北五柳公路改造工程,再到亳州G105一级公路改造工程,数千公里的道路改造作业即将开始。规划采取“拓展、精细化、小型化”三步走战略,全面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和服务水平。配套服务设施也同步规划。未来,大环线上将建设超过85个车站,并设置观景平台、文化旅游点、露营地等。在蚌埠黑牛嘴水生态公园远眺淮河,在阜阳八里河露营观星,在明光黄寨草原感受独特风光,这些都将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产业融合将是大环线建设的重点。亳州依托中医药文化打造“世界桃源”文化旅游区、蚌埠淮河生态文化带提升河泉小镇等项目建设水平、富阳“八里河—关子文化园”等突出独特水体验,凤阳沙漠沙漠旅游区探索“考古遗址+特色博物馆+主题公园”开发模式。交通与旅游的融合还将拓展教育、体育、工业等领域。战争遗址、亳州中药城、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规划进一步推动沿线乡村振兴。 57个“万美休闲旅游村”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凤阳小岗村等村庄通过拓展教育旅游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大餐”。预计大环线沿线乡村旅游区、田园综合体、民宿、农家乐将带动近10万人就业。品牌发展方面,制定统一口号,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专卖店线上平台进行推广。页面展示、嵌入式导航播报、千车万车行车活动 业内人士指出,这条大环线不仅是交通线的延伸,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通过系统规划、统筹建设,昔日散落的“珍珠”有望汇聚成一条耀眼的“项链”,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